許多人長時間待在室內,外出就習慣性防曬,使得「維生素D」缺乏成為隱形的公共健康問題,根據國民健康署106~109年「國民營養健康調查」發現,4歲以上族群維生素D攝取狀況均不理想,不分男童或女童,大多數平均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50%,僅4-6歲男童較高,但也只有達到52-57%,可見兒童維生素D的攝取是很重要的課題。以下讓營養師告訴您維生素D對兒童的重要性!

為什麼維生素D對兒童很重要?

維生素D(特別是 D3 型態,Cholecalciferol)在兒童時期扮演著骨骼與免疫系統發育的重要角色,尤其對骨骼與牙齒發育,因為維生素D3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與磷,這是骨骼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,若攝取不足,會增加兒童患上「佝僂症」(Rickets)的風險,可能會有骨骼畸形、腿彎曲、牙齒發育不良的症狀。

研究發現,維生素D能參與免疫細胞的調控,對降低呼吸道感染與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有一定關聯。另外兒童缺乏維生素D可能造成肌肉無力,影響兒童活動力與學習。


兒童為什麼容易缺乏?

一般人攝取維生素 D 的來源有兩種:

  • 陽光曝曬:皮膚中的膽固醇衍生物經紫外線轉化為維生素 D3。
  • 飲食來源: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,如香菇、木耳、藻類、蛋黃、牛奶等。

 

台灣的陽光雖充足,但現代兒童普遍長時間待在室內(課業、補習、3C 產品),再加上防曬習慣,導致日照合成的維生素 D 並不足,研究顯示,台灣兒童維生素D缺乏的比例超過五成,尤其對純素食兒童來說,飲食中的選擇較有限。

兒童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D?

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:

出生後0個月起到18歲,不分男女,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量為400 IU(10微克),上限攝取量(UL):1000 IU(0–1 歲);2000 IU(1–18 歲)

素食兒童如果飲食來源不足,再加上平時少曬太陽,則需要考慮額外補充(可選擇植物來源的維生素D2或藻類來源的維生素D3)。

維生素D補充過量的副作用?

維生素D屬於「脂溶性維生素」,過量攝取會累積在體內,不像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排出。

過量的主要風險包括:

  • 高血鈣症(Hypercalcemia):導致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頻尿、脫水。
  • 腎臟損傷:鈣鹽沉積於腎臟,可能造成腎結石或腎功能衰退。
  • 軟組織鈣化:如血管鈣化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一般飲食或陽光曝曬幾乎不會造成中毒,真正的風險來自 長期過量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。

如何安全補充維生素D?

營養師提醒,一般飲食兒童或素食兒童都可能是維生D缺乏的高風險族群,適度補充是必要的,但補充劑量應依營養師建議,不依賴單一來源,建議「日照 + 飲食 + 必要補充品」三管齊下,但務必避免超量。

 

以下是給家長的建議清單:

  • 觀察生活型態:孩子是否每天有10–20分鐘曬太陽?是否長時間待在室內?這會直接影響維生素 D 的合成量,可以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,讓孩子曬10–20分鐘太陽(記得保護眼睛)。
  • 選擇含維生素D的食物:平時可多使用香菇入菜,許多素食產品(如早餐麥片、植物奶)會額外強化維生素D,購買時注意營養標示,若孩子接受蛋奶,可透過蛋黃與牛奶補充,若為全素,則以強化食品與香菇、藻類來源的D3 為主。
  • 挑選補充品:若需要從保健食品補充,建議選擇「藻類來源的D3」,素食兒童可以安心食用。
  • 遵守劑量:0–1歲建議不超過1000 IU,1–18 歲不超過2000 IU,避免多種產品同時補充。
  • 監測血液檢查:若孩子為全素,很難從食物獲得足夠D3,建議檢測血液濃度並考慮補充。若有長期補充,建議半年至一年測一次25(OH)D,掌握是否過量或不足。
  • 與鈣質搭配:每天仍要從芝麻、豆類、深綠色蔬菜等攝取鈣質,讓維生素 D 發揮最大效益。
  • 與營養師合作:若孩子體重偏低、發育遲緩或有特殊飲食限制,應諮詢專業營養師做個人化飲食建議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106-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 

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八版

✦ ✦ 作者介紹: 許毓容 營養師

營養師介紹:VEGANVITA 植蘊素維他命的營養師團隊